一把麦秆扇的岁月故事场内股票配资
文/南丰后人
前几天,老伴在整理床单时,一把泛黄的麦秆扇忽然从凉席下滑落,像一只穿越时光的蝴蝶,轻轻落在我脚边。我的心倏地泛起涟漪,那熟悉的麦秆清香,瞬间将我拉回那个蝉声聒噪的春夏之交,拉回第一次去丈母娘家相亲的场景。
在我老家农村,男方首次到女方家送端午节,若丈母娘满意,便会到集市买新扇相赠。这把麦秆扇,便是当年丈母娘对我的认可,是那段美好姻缘的信物。它静静地躺在记忆深处,此刻重逢,竟让我眼眶微热。
扇子的历史,如同一条蜿蜒的长河,流淌在中华文明的岁月里。北宋以前,就有羽毛制成的羽扇和丝绢做成的纨扇。周昭王在位时,臣民献上丹鹊毛做成的羽扇,那轻盈的羽毛,或许曾在宫廷中为君王拂去夏日的燥热,也拂动着历史的尘埃。苏东坡笔下的周瑜,“羽扇纶巾,谈笑间,樯橹灰飞烟灭”,一把羽扇,尽显英雄的儒雅与从容。《三国演义》中的诸葛亮,手摇鹅毛扇,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,那把扇子,仿佛是智慧的象征,扇动着历史的风云。
展开剩余74%然而,在我童年的记忆里,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奶奶手中的麦秆扇。每当麦收季节,金黄的麦田像一片金色的海洋,微风拂过,麦浪翻滚,沙沙作响。奶奶总是扭动着三寸金莲,深一脚浅一脚地在田间行走,仔细挑选着上乘的麦秆。她的腰微微佝偻,布满老茧的手在麦秆间轻轻抚摸,仿佛在挑选珍贵的宝物。那些粗壮、挺直的麦秆被选中,带着阳光的味道,跟着奶奶回到老屋。
过了几天,当我再次来到奶奶家,门口已经整齐地堆放着一捆捆染过的麦秆。这些鲜艳的色彩,为简陋的老屋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。阳光洒在麦秆上,仿佛给它们镀上了一层金边,五彩斑斓,煞是好看。奶奶坐在门口,头顶的树冠如一把绿色的大伞,为她遮挡着烈日。她的手指上戴着顶针箍,专心致志地忙着一针一线编织麦秆扇。
麦秆扇的制作过程并不简单。奶奶将麦秆细细整理,两边加上棕叶筋。她的手在麦秆间灵活地穿梭,像在编织一个美丽的梦。顶针箍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,与麦秆的颜色相互映衬,构成一幅温馨的画面。沿着顺时针方向,一圈圈地缝起来,一把麦秆扇便初具雏形。扇柄和沿边的搭配,更是画龙点睛之笔,让这把扇子有了灵魂。
奶奶去世后,每到炎热的夏天,母亲便会去几里外的集市买扇。墟日里,弄堂弄尾摆满了花花绿绿的麦秆扇,像一片彩色的世界。家乡的春麦刚刚收成,优质的麦秆材料丰富,巧手的农家妇女们便精心制作各色麦秆扇,拿到集市上叫卖。她们坐在小板凳上,手中的扇子轻轻摇动,脸上带着质朴的笑容,那笑容里,有对生活的希望,也有对自己手艺的自豪。
买回麦秆扇,它便开始发挥作用。中饭过后,暑气正盛,躺在凉席上,母亲手中的麦秆扇轻轻摇曳,带来阵阵凉风,仿佛是大自然的馈赠。在这微风中,我渐渐进入梦乡,梦里都是麦秆的清香。晚间,左邻右舍围坐在月光下,星星在天空中闪烁,蝉声此起彼伏。大家侃着农家的轶闻杂事,手中的麦秆扇不仅驱赶着蚊子,更扇动着邻里之间的温情。襁褓中的小孩,在麦秆扇的轻抚下,安静地睡着,一旦扇子停下来,便咿咿呜呜地哭闹,似乎在抗议这夏日的燥热。
到了上学的年纪,那年的天气格外炎热。母亲担心麦秆扇携带不方便,便从供销社为我买来一把小小的纸扇。那纸扇轻巧美观,上面画着美丽的图案,我满心欢喜地将它塞进书包,蹦蹦跳跳地上学了。然而,这纸扇终究只是个脆弱的工艺品。下课之后,与同学们打闹中,半天下来,便只剩下光秃秃的扇骨。此时,我才明白老家大人们为何一直钟情于经久耐用的麦秆扇,它不仅是消暑的工具,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,承载着岁月的磨砺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电风扇、空调走进了寻常百姓家,麦秆扇的驱热功能和煽风点火的本事逐渐被遗忘。在之后的多年里,它慢慢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,只留下一些模糊的记忆。然而,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它的文化艺术品位却在悄然升温。
在兰溪诸葛八卦村采风时,兄长送我一把诸葛亮扇,那古朴的造型,带着历史的厚重感,让人想起诸葛亮的智慧与风采。到桂林旅游,我带回一件特别的纪念品——一米多长的木雕扇,上面布满蝇头小楷,打开足有半张床位宽。那精湛的雕刻工艺,细腻的文字,让我看到了麦秆扇在新时代的另一种模样,它不再只是实用的工具,更是传统的艺术品,承载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。
如今,再次握着这把从凉席下掉出的麦秆扇,仿佛握着时光的密码。它让我想起奶奶在树下打扇的身影,想起老家集市上花花绿绿的扇子,想起邻里围坐的温馨场景。在新时代的今天,我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,但不能忘记这些传统的宝物,它们是我们的根,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愿麦秆扇的故事继续流传,愿它的清香永远弥漫在岁月的长河中,扇动出更加精彩的明天。
发布于:江苏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配资门户网址_股票配资开户平台_配资公司平台网站观点